試不視 五感了劉又禎視覺是一種社會化的感覺,像是美醜、文字等等視覺認知都是從社會學習而來的。唐代女子以豐腴為美,當代卻講究身材曲線;梵谷的畫便與19世紀的審美不同;而時尚流行,正是社會審美不斷變化的註解。所以說,社會的視覺認知一變,人就跟著變。
體感相對視覺來說是原始的,像是香臭、軟硬、溫度,是不易隨社會變化的,手碰到痛會收縮,這是不需要教的本能,而這就是我所追求的。 視覺錯了嗎?人終究是視覺動物,然而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下,視覺漸漸淪為照片,從早期的遊記、部落格,到現在的臉書、PINTEREST、IG,再到專業的建築網站:ARCHDAILY、有方等等,導致建築無須親自體驗便能瀏覽,我稱之為建築衝浪。 當然人們不可能滿足於純視覺,希望更多的感官刺激,電影上有4D、遊戲上有VR、戲劇上有Sleep No More,建築當然也有所追求。 但在建築上這些追求大多都是加法,沒有限制視覺的發展,導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他感官的設計易淪為視覺元素,而我的設計,便是藉由弱化視覺,強化五感,希望空間中的五感體驗能平衡。 基地位在野柳地質公園旁,沒有明確的基地線,畢竟體感是沒有邊界的。 規則: 1.視覺還是存在,但不重要 也就是看到照片,沒有慾望 初看到建築時,沒有拍照的慾望 2.不討論視障者 3.用柱、牆、板等等建築元素 避免裝置或過於瑣碎的設計 非視覺的空間體驗可能無法人人都感受的到,是以在動線上,將公共走廊低於海平面,漲潮時觀光客無法通過,必須穿房入室,強迫性的體驗空間序列,進而產生一種不斷社交的建築,藉由社交,交流空間體驗,同時在節點上運用跳石,增加社交機會。對當地漁工而言,他們穿著雨靴或拖鞋,可以暢行無阻的不受漲退潮影響。 這個設計,是我對信息化社會的焦慮,我認為體感漸漸地消失了,希望藉由弱化的視覺,讓人對空間的體驗與記憶,可以是綜合感官而回歸原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