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感博物館-大稻埕的傳統與新創呂蔣廷我 來自哪裡 ?
曾經前人懷抱過台北夢,赤手空拳的來到這裡打拼,在那個錢淹腳目的年代創造出的盛世,成為情懷般的存在,提起那些時光許多人都還能說得口沫橫飛。 身為 9 5 後的我未曾體會過那段歲月,在他們口中老台北的繁華於我如同隔了層紗般難以看清,直至我親身踏入台北西區從環境氛圍、行為模式中抽絲剝繭尋找存在過的印記,在時代的演進下、電視劇及電影、文創商店等形式亦成為地域認同傳遞的媒介,幫助著我跨出時間軸,更完整的看見台北的根。 這些前人的事蹟有甚麼意義 ? 每個故事、生活模式或多或少在土地上留下痕跡,是順著時態一夜致富當商人,又或者藝閣中才貌雙全的藝旦,都以不同形式留下線索。相同的物件看在眼中, 知 / 不知 其傳承的意義在情感上造成巨大反差,並且在多重世事件的相互疊加之下,能勾勒出完全不同知世界觀,若假他人之眼,也許所見將是另一番繽紛絢爛的景象 ? 近年來小自復古的風潮,大至政府的西區翻轉計畫顯現了人們對文化的重視,在積年累月的生活中,看見這些過去會幫助我們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在歷經多個年頭後,我們也終將會堆砌出屬於我們的台北。 大稻埕自商業重心東遷後逐漸沒落,原生於此的經濟體在時代演進下亦淪為夕陽產業。政府有意將位於迪化街的歷史建物修整或轉為公共財 ;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移轉作業要點、老屋新生計畫、URS等策略因應而生。 近年來民間興起的文創風潮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與大稻埕原生產業的相依性使傳統得以延續,並且成為使年輕族群回流的新興事件。 兩者上下貫通的重塑這個區域,原生與新興的碰撞又會如何演繹呢? 操作中設定新興產業藉傳產的聚集做為賣點,並以其延伸文化創意。外界族群在接觸後端精緻的產物時,會因此處 原料 - 加工 - 成品 一條龍的模式,有機會對整個文化有較完整的認知,並藉此連結起當今人們對於此地域的情感。 文創也有機會幫助原有產業延長生命週期,在大稻埕應當被保留的不該只是硬體,其中的活動、情感、精神也應當被保留或者傳承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