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ST ARCH 2018
  NTUST ARCH 2018
  • Home
  • About
  • Teacher
  • Topic
    • 概念設計與研究
    • 建築再生
    • 醫療與公共建築
    • 文化保存
    • 都市規劃
    • 實構築
  • Other
  • Contact
  • Home
  • About
  • Teacher
  • Topic
    • 概念設計與研究
    • 建築再生
    • 醫療與公共建築
    • 文化保存
    • 都市規劃
    • 實構築
  • Other
  • Contact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關山車站前風貌改造
​與再利用

曾智康


公共空間的型態與使用方式有其文化差異,台灣傳統的城市以街道為公共空間,受私有空間包圍的街道,公共性建立於空間裡私人的人際網絡,空間使用的正當性則建立於人際網絡的親疏。

日治時期引入的市區改正,以公權力凌駕城市裡的人際網絡,均質劃分的空間取代地方,街道成為規訓人民的帝國監視器,而伴隨新政權移植的公共建築也僅代表公權力,而非城市居民所共同認同的公共。而當代的城市隨著政權的影響力逐漸消退,私人空間伴隨資本主義的興起逐漸膨脹,私有空間逐漸擴張而失控,而排除於既有市街脈絡、伴隨政權移植之公共建築則失靈與蕭瑟。

在當代的關山,固有與移植的公共空間皆處於困境,關山站前建築帶的困境是公共空間的移植與失靈,而關山市街內的困境則是私有空間的擴張與失控,面對既有空間文化與當代都市規劃的拉鋸,我以折衷的手法躊躇向前,透過對公共建築的繼承與質變,以及對私有空間的默許與限制,使傳統以私人人際網絡為中心的街道經驗,得以重現於失靈的公共建築帶。

空間的改造不該是優雅而暴力的再創造,而是對固有文化的接納與變奏,而空間的再利用也非新權力宣示的爪牙,而是城市共同體參與空間的表徵,透過大棚、小棚與小亭的植入,將使關山站前公共建築帶回魂。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