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地景林晞淄此設計共提出三種結合住宅、小型加工間,以及溫室,面積2.7公頃的單元模矩,這些模矩中會形成各自獨有的生活型態,以滿足勞力以及糧食需求的前提下其中可居住10戶35人。
臺灣有超過1/5的土地是農地,因此在整體地景中佔有非常大的份量。然而臺灣經過多次的土地改革,還有因為都市土地利用趨近飽和,工廠紛紛向農村興建,現在隨處可見違建工廠恣意散落在農地中,而這些工廠並無法提升農產價值,反而帶來污染,後來又因為加入WTO, 許多農地選擇休耕,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土地零碎化,使得傳統農村樣貌不復存。這個現象通常發生在「城鄉連續帶(desakota)」,是一個農業朝向非農業發展的過渡帶,主要位在臺灣西半部,此處為未來模矩可能放置的目標基地。 農村地景的構成元素可分成三大類: 「基質(matrix)」也就是佔最大面積的農地、 「塊區(patch)」即建築物及植栽,和「廊道 (corridor)」,即河流及道路。「以廊道分散人 為活動,保留大型塊區及基質」,是最具經濟效益的規劃方式,也就是說住宅型態會像聚落一樣並且依附在主要道路上,避免生成過多的廊道以保持農地的完整性。 再來列出所有元素並訂定其設計規範,如住宅的安排應該注意「埕」的保留,它同時是生產及休閒的場域,曝曬於其之上的農產品具有重複的美學,跟家戶單元的排列有所呼應,也是農村中的勞動力的展現;工廠因考慮到運輸需求應該設置在鄰近道路的地方,一端會有植栽避免在道路介面顯得過於突兀,另一端則是空地提供卸載貨跟停車;廊道的尺寸自田埂到車道皆依人的尺度有所規定。 任意擷取其中幾項組成模矩,透過重複拼貼便能重塑有別於現今的地景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