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轉型
郭怡廷40年後的社會,少子化的問題持續,因而有老年化社會和校園閒置、國小供過於求的情形。因此我的設計將是活化校園空間。
基地位置 / 選在台北市大同區最北端的大龍國小,附近有歷史豐富的保安宮、四十四坎街和台北孔廟。 設計手法 / 我的設計考慮到如何將國小轉型、延續歷史的痕跡、恢復少子化後小學校園地使用人流、加入新的program增加使用的複合性、變成開放的校園後社區和學生維護相關照學習的關係。 探討與設計 / 原本國小生使用校園的時間,將清晨和下午過後的時間,讓居民和老人做休閒地使用。校園配置的演變,校園基地的東南側都有建築量體來呼應台北孔廟的背面,因此我在重新整理校園配置時,也繼續沿用這個手法。 在國小教室設計上我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因為少子化所以學生活動的空間變大,從零散的教室單元,再考慮用模矩的排列,最後呈現的是四間教室和一個加寬的走廊作為我設計上使用的教室單元。 基地的東北側為住宅區,西南側多為古蹟的開放空間,因此我在配置上延續開放空間,將小學及原有的幼兒園配置在基地東北側,給社區和老人使用的空間在南側。 設計上依人數推算後設定program的面積,增加共用的體育館和圖書館的面積,而保留西南側建築物做為老人日照中心,也是老人對校園的記憶。 古蹟前道路用人行磚來減緩車速,所以我在基地內最外圍的鋪面延續這樣的語彙,減緩人行的速度,象徵著慢活的生活步調。 解決原本基地北側6層高的建築壓迫感,改變成綠蔭的空間。 屋頂造型上,呼應基地旁古蹟的閩南式屋頂,和其他建築物頂樓加蓋的鐵皮斜屋頂,在老房子外和新圖書館的屋頂用新的建築語彙做屋頂棚架,增加屋頂平台的使用,也作為望向保安宮和孔廟的視覺的延伸。 立面上圖書館和體育館座可調整的百葉,增加自然採光。讓學校變成生活的場所,也變成社區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