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演化 Social Coevolution陳信穎以思辨設計的手法,在架空的未來框架下,將兩種對立階層以垂直混居後,討論住戶與建築間的關係。設計呈現的是住宅在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想像。
我想談論現今所面臨的社會現象: 1.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2.建物老舊須都更,但曠日廢時,且目前仍有無法解決之問題。 3.開發與居住正義間利益的立場對立而引起爭議。 4. 分區居住導致區域發展不均及邊緣化。 這四個問題看似獨立,但彼此其實有連帶關係,我認為後三個問題皆是因第一個問題而衍生,所以「貧富階級」是我想討論的主要議題。但並非所以問題都能以建築來解決,所以我的設計目的並非提出「方法」,而是作為激起大眾對於議題的重視和討論的「手段」,這也是我選擇以思辨設計來呈現的原因。 一般常用的主流設計(Affirmative Design)是針對特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但設計並不只是被拿來當作解決問題這麼狹隘的工具,而應該是讓我們重新參與甚至是創造文化的過程。 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反對事物單一可能性,用另一個角度或態度來思考,以故事性的假設,激發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多重的想像。尤其是現今仍無法解決的抗解問題(wicked problem)。 為了講述貧富議題,我故意將兩種對立階層放在一起混居,意圖實驗在同質與異質的相互作用下,住戶會演化出什麼居住模式。基地位置選在台北市信義區的興隆整宅,地段精華,但因年代久遠,房屋老舊、環境雜亂。所以我選擇在貧戶社區內置入富裕階層,以兼顧居住正義及合理開發。在新社區內,不只要解決原住戶遇到的問題,還必須滿足新住戶的需求。 本設計主要有三個重點: 1.「大混居、小聚居且垂直分層」的新居住型態,即在較大的區域實現混居,又保持一定的分區和距離。彼此功能互補、互惠共生。 2.開放式系統營建(Open Building)工法的運用,住戶可依需求更改平面格局、汰換牆板,建築可適應住戶生活,也可延長使用壽命,減少重建需要。 3.建築模式語言(The Pattern Language)的規範,避免住戶改造發展失控影響居住品質。 我認為本設計是一個從實際逐漸轉變到科幻的過程,期望能帶領觀者想像100年後的住宅樣貌,引起對於貧富階級社會議題的重視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