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療陳怡甄精神是一場無形的探索
一場醫生患者與心靈的循環對話 而場就是建築,演繹著每一場無形的對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全球精神疾病人數已超越癌症罹患人數,佔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3%,成為全球疾病負擔之首。而根據中研院報告指出,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盛行率自1990年的11.5 %上升至2010年的23.8 %,大幅增加的原因除了社會的快速變遷、就業市場的萎縮、離婚率的增加外,病患、病患家屬以及一般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誤解、不認識、偏見與延緩就醫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精神治療的方式也隨著經驗、研究與科技的發展不再被化約為“一粒吞下的藥”,心理治療漸漸的被重視。希望透過建築設計的方式呼應時代的觀念變化與治療方式的進步,讓精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環境、讓一般民眾正確的了解精神疾病減少社會的污名化,使不斷增加的病患人數能趨緩甚至減少。 現代精神醫療不在以藥物控制為主,許多患者即使是透過藥物也無法讓生病的心理得到康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認為,要治療一位患者必須先從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開始,而人的內心世界通常很難透過言語去表達,尤其是潛意識的世界。榮格在經過多次的治療經驗與研究分析後開始發展藝術治療,透過繪畫、雕刻、寫作、音樂代替言語的溝通,建立自我之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為與社會角色。 |